DNF阿拉德游戏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潜龙谍影》游戏改编小说:可以说是当代文学经典之作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主题

11

帖子

42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2
怒气
6
声望
7
战力
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11:4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Blake P
4小时前

全文约 4800 字,阅读只需要 8 分钟。

编者按:不论翻译或改编,文化差异总是在传达中需要跨越的一步,适当的本地化修饰也往往能帮助受众更好地领会作品,产生亲近感,虽然这种做法也存在争议。本文从《潜龙谍影》的小说出发,认为这部改编作品中包含了更多英语文化圈读者能轻易接受的元素,精彩性不亚于一本当代经典文学。
过去,我从没玩过《潜龙谍影》的任何一作。游戏发售多年,我还是觉得这个系列晦涩难懂,小岛秀夫的鬼才手笔与盛名让我有些望而却步。然而去年,在《死亡搁浅》发售及日本文化渗透的双重影响下,我终于下定决心尝试一下《潜龙谍影》。
之前曾有评论家将小岛秀夫比作「游戏界的乔纳森·弗兰岑」,因为他在游戏中的叙事风格堪称独特 —— 这种评价让我意识到,《潜龙谍影》系列对架空世界观的构筑应是相当成熟的。
注: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与随笔作家,作品有《自由》《如何独处》《纠正》等,其中《自由》一面世便登上各大畅销书榜,被评论界誉为「世纪小说」。


2019 年 12 月,作家 Jamil Jan Kochai 在《纽约客》发布了一篇短篇小说《玩<潜龙谍影 5:幻痛>(Playing Metal Gear Solid V: The Phantom Pain)》,它以第二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位家住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年轻人的故事。文章还探讨了人们如何将自己代入到游戏主人公的视角以逃避现实的创伤,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这些角色来解读并合理化一些游戏中的超现实逻辑,并将这份理解延续到现实生活中。
但是那么多游戏,为什么唯独选中了《潜龙谍影》?不了解剧情,我是没办法领会其用意的。
除了玩游戏以外,我还买了雷蒙德·本森在 2008 出版的《潜龙谍影》官方小说作为补充阅读。这本以 1998 年版《潜龙谍影》为原型的小说中有不少内容都是角色们在对讲机上的对话,不过作为一款潜入类游戏的改编作,这点倒也是情理之中。
注:雷德蒙·本森,Raymond Benson,美国作家,在 1997 至 2003 年期间担任《007》系列的官方小说作者,著有《最后关头》《末日危机》《明日帝国》等。
雷德蒙·本森所著的 2008 版《潜龙谍影》小说封面


于是我决定在玩之前先好好把小说读一遍,熟悉一下剧情,这肯定能帮我理解小岛秀夫在创作游戏时的巧思。最不济,我也只会觉得这种主角一边蹲在箱子里潜行,一边听着耳边名为「深喉(Deepthroat)」的角色讲着怪话的小说可能不对我的胃口,不至于牵连到游戏。总之要想玩懂,先看看小说绝对没什么坏处。
斗折「蛇」行的小说
游戏小说化绝非什么新鲜事。90 年代,Scholastic 就曾以《力量世界(Worlds of Power)》为名,出版了当时一系列热门的任天堂游戏小说,比如《洛克人 2》《生化尖兵》。但它偏偏还将《潜龙谍影》在 NES 上的移植版改编了,它原本是 1987 年登陆日本 MSX2 电脑系统的游戏,根本不是为任天堂主机设计的。这部小说的原型本来就遭到了劣化,也更不能与后来出版的文笔鲜活、对话生动的官方小说相提并论了,何况小说的主角甚至不是斯内克。
NES 移植版《潜龙谍影》


这部拙作之后,直到之前所提的 2008 版发售为止,市面上再不见任何《潜龙谍影》小说。从 1998 年《潜龙谍影》登陆 PlayStation 起,粉丝们就一直在等待,结果直到《潜龙谍影 4:爱国者之枪》面世,整整十年,官方才终于出了一本像样的小说。与此前不同,这一本小说可谓将游戏中的超现实主义基调重现在了字里行间。
本森直接把《潜龙谍影》改编成了政治惊悚类的军事小说。他本就是《007》系列的作者之一,所以这种改编手法算是读者的预料之内。本作既重述了游戏剧情,又将新颖的构思融入其中,填补了游戏中对于角色刻画的空缺。98 年杰里米·布劳斯坦翻译版的《潜龙谍影》游戏文本堪称经典,而本森版的小说,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量参考并保留了布劳斯坦译本的文字和斯内克形象,并将自己多年的写作经验倾注其中。
注:杰里米·布劳斯坦,Jeremy Blaustein,在 1998 年负责了《潜龙谍影》的英文本地化工作,在美国本土广受好评。关于他对游戏内文本的本地化改写,目前仍存在争议。


在《<潜龙谍影>英译本的古怪真事》一文中,布劳斯坦曾提及他对《潜龙谍影》系列的第一印象:「我似乎感受到了小岛秀夫想表达的内容,他想体现詹姆斯·邦德(《007》)的那种奇思妙想和科幻道具,又要带有一种粗粝的现实主义感。所以我把游戏文本一读再读 …… 仔细品味了游戏世界观的风格表现 …… 终于体会到了游戏的那种带有嘲讽意味的大男子气概。」
注:《<潜龙谍影>英译本的古怪真事》,The bizarre, true story of Metal Gear Solid’s English translation,全文已作翻译,跳转请点击此处
小说中,斯内克的讲话方式,就像对政治惊悚类文学爱好者做过反向研究一样,投其所好地加入了大量对科技、幕后行动以及精妙世界观构筑的描写。本森笔下就有大量这种角度清奇的事件描写手法。就以斯内克初遇精神螳螂(Psycho Mantis)为例吧:


「放马过来啊,你这马戏团怪物!(Do your worst, you circus freak!)」斯内克一边在屋内 Z 型走位一边嘲讽道,「他们是不是忘了给你拴上笼子,螳螂?怀不怀念跟一群怪胎过一起的日子,嗯?(Did they leave your cage in the sideshow unlocked, Mantis? Don’t you miss living with the geeks?)」
后来,在营救梅丽尔(Meryl)的任务中,斯内克也有过这样想象 911 事件的情景:
「世贸双塔遭受 911 袭击时的惨状在(斯内克)脑内闪现,他只能希望火势还没有那样猛烈。(The images of what had happened to the World Trade Center towers on 9/11 flashed through [Snake’s] mind, and he hoped that the fires would not be that intense.)」
然而以上清奇的借喻角度,都比不上文中斯内克对虎猫(Ocelot)的第一印象:「中铸电影要是想在社区剧院排演一部《小巨角河战役》,这人倒是够格当个乔治·卡斯特将军了。(Central Casting could use him for the role of General George Custer in a community theater production of the Battle of the Little Big Horn.)」
注:乔治·卡斯特将军,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名将,在 1876 年袭击小巨角河的印第安人营地时兵败身死。


布劳斯坦在翻译 1998 版《潜龙谍影》游戏时着重描绘的「带有嘲讽意味的大男子气概」,早已铭刻在每一代《潜龙谍影》的 DNA 里了,而 2008 年本森的改编小说中同样处处可以看到布劳斯坦的个人痕迹。
不论这本著作出自谁手,小岛秀夫本人是否有参与到《潜龙谍影》的小说改编中(尽管书中确实提及了小岛的功劳),这种风格影响都不容忽视。如果说《潜龙谍影》的灵感源于对美国军事现状的疯狂猜想,那么这次小说化就是对本源的一次最纯粹回归。
窥见幕后
在布劳斯坦的原始译本中,斯内克曾说过:「这就是我的特长而已,杀人。(I’m just a man who’s good at what he does. Killing.)」尽管这句经典台词在 2004 年的重制版《潜龙谍影:孪蛇》中被修改了,但在本森的小说中还是被保留了下来。不管小岛秀夫这位原作者观点如何,这句话能出现在小说中,就是一种《潜龙谍影》经过修饰后,沿着更夸张硬派、充满后 911 时代影响的方向改变的明证。
本森所著的改编小说,与当年布劳斯坦的本地化翻译风格不谋而合,都是将剧情往英语文化圈读者所能轻易接受、充满诗意的大男子气概进行转变,类似于《公路战士》或《007》。即使像我这样从没玩过《潜龙谍影》系列的人,都能立即从本森版的斯内克身上找到既视感。


从文学角度讲,对小岛秀夫手下疯狂剧情和角色的平实转述,就足以为小说的大体风格奠定好基调。你可以预见这本书绝不会是严肃写实向的政治动作惊悚文学,而是一种受无耻的电影化大男子主义所启发的虚构作品。
本森将这种风格流露在字里行间,充满戏谑的描述总能让读者会心一笑,就以索利德·斯内克与驾驶着合金装甲 REX 的利奎德·斯内克决战时的文段为例吧:
「凭借这点,合金装甲(Metal Gear)发出一种震耳欲聋的声调,就仿佛远古时代的恐龙在嘶吼咆哮!(With that, Metal Gear emitted an earsplitting roar as if it were a dinosaur from a long-lost world!)」
「『老天!』斯内克心想,『他们居然还给这玩意儿加了音效!』(My God! Snake thought. They even gave the thing sound effects!)」


小说读罢,我更加确信,作者对自己要写什么其实是心知肚明。小说既没有音效,也没有图形,更不能让玩家操控,似乎完全是电脑游戏这一载体的对立面。然而这本《潜龙谍影》小说却充满了一种《低俗小说》式的超现实感,在跃然纸上的游戏画面与接地气的商业小说描述这两端之间游走。
到现在我也不确定,我喜欢《潜龙谍影》小说,是仅仅因为「通过读书体验游戏」这种方式对我来说还很新颖,还是因为我真的喜爱斯内克、虎猫和梅丽尔这些剧中人。这本小说就像狂热粉丝写的同人文一样,它尽情沉浸在原作的奇异设定与细节中,并以此打造了一种新颖又自洽的叙事体系。小说版《潜龙谍影》乞求着你以一种认真而计较的方式去品味文中的每个用词。作为一名作家,这是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写作形式。最后我反而没有通关游戏。


信息忠实 VS. 传播载体
玩布劳斯坦译本的游戏,再读本森的改编小说,就有点像观看两个导演监督的双版本电影一样。尽管存在差异,两者在文化对接上都做了一定工作。本森 08 版的小说,和 09 年面世的续作《自由之子》一样,都是英语版的小说,后来才出的日语版。现在《爱国者之枪》《食蛇者》和《幻痛》都小说化了,我在想美版的《潜龙谍影》小说会不会这样继续下去。有些可惜的是汤姆·克兰西已经不在了,大家肯定都觉得参议员史蒂文·阿姆斯特朗(Steven Armstrong)这样的角色故事更适合由他执笔吧。
注: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美国军事作家,畅销反恐惊悚小说大师,著有《彩虹六号》,《幽灵行动》等。


Moira Hicks 曾写道,《潜龙谍影》本身不算有多微妙,因为其中充满了「耸人听闻,且经常荒诞不经的幻想」。它用偏执和暴力的电影手法告诉大家,故事中的美国一直笼罩在军工复合体的阴影下。本系列一直以夸张为卖点,而文学改编后的小说更是强调了《潜龙谍影》系列剧情中的荒诞元素。作者从美国政治惊悚类文学中有所借鉴,并巧妙地将本作修饰成传统的该类型作品。这似乎表明游戏改编小说要想收获人气,不一定要完全追求忠实于原作。只要将原作的信息响亮而充分地体现出来,那信息的载体究竟是游戏还是小说,就不再是成就佳作的先决条件了。
相关阅读:

本文略有修改,编译自 Fanbyte
翻译:脱欧提督  编辑:枚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NF阿拉德游戏论坛 ( 渝ICP备13007431号1 )

GMT+8, 2024-4-20 17:09 , Processed in 0.154330 second(s), 3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阿拉德大陆的勇士们!今天也会是充满希望的一天!